阁林先锋说
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,广安作为川渝合作“桥头堡”,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机遇期。在这片热土上,一支敢打硬仗、善打胜仗的环保铁军——广安新桥化工园区污水处理项目二期建设团队,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建设者的奋斗赞歌。他们以“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”为己任,为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环保基础设施保障。
服务国家战略,
勇当双城经济圈建设排头兵。
新桥化工园区作为川渝合作示范园区,其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质量。项目团队深刻认识到,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污水处理项目,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。“我们要以最高标准打造精品工程,为成渝地区产业绿色发展保驾护航!”项目启动会上,团队立下铮铮誓言。
项目负责人唐洪平(中)接受公司“2024年度优质项目奖”表彰
攻破技术难关,
为项目设计优化与工程实施提供支撑。
项目采用“Super Cheap磁芬顿技术”,相较传统芬顿/流化床芬顿,具有一无三低(无需使用填料,药剂耗量低+电耗低+污泥量低)的卓越特点,已经得到上实环境等水务集团公司的高度认可,并在多个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项目中得到实际验证,在业内塑造了良好的技术口碑和质量品牌,为污水处理行业芬顿工艺优化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,实现降本增效目的。
项目采用“可提升曝气技术”解决了大型污水处理厂因需连续运行,无法停机检修,导致曝气器堵塞、膜片老化等问题难以快速处理;固定式安装结构使维护需排空水池,不仅耗时长达数天,还可能因停产影响水质达标;此外,传统系统曝气效率受扩散均匀性限制,易出现局部过曝或欠曝,造成能耗浪费与处理效果波动等痛点,为污水处理行业提供了兼具可靠性、经济性的革新方案,有效支撑水厂稳定达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。
创新破局,
解决项目痛点背后的管理智慧。
面对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,团队没有退缩,而是以专业精神和创新思维寻找突破口。技术团队深入践行“精细化”管理理念,对项目经营进行全方位“体检”,通过建立“每日一会商、每周一总结”的工作机制,与业主、设计单位保持高效沟通,期间团队为业主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改进建议,完善细节,形成确保工程适用、好用、耐用的技术方案,解决了业主的痛点。
项目鸟瞰图
口号易喊,当家难当,
项目成功背后的难言艰辛。
面对项目建设多专业交叉和施工量倍增的压力,团队没有一句抱怨,士气很足。项目经理统筹技术、进度把控、资源调配等工作,生产经理及工程师白天穿梭于现场解决冲突,夜晚梳理图纸至凌晨成为常态。面对土建、安装等多专业作业面重叠问题,团队时刻保持协调沟通,确定合理的施工工序,动态调动人员、机械,并将复杂工序拆解为标准化流程,最终实现各环节无缝衔接。
业主对施工质量提出超高要求,团队建立“预控-实测-复盘”管理体系,关键节点实施“样板先行”制度,在每周的质量例会上,整改建议促使团队不断突破技术极限,提高管理要求,最终打造出经得起“放大镜”检验的精品工程。
夏季施工期间,白天温度持续突破40℃,工人们身着浸透汗水的反光背心,管理人员也时刻巡查现场动态,发放防暑物资,监督施工质量,并确保工人的劳动健康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,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,达成“0施工事故、0施工伤亡”的双零安全工程目标。
项目团队日常会议
匠心筑梦,
打造绿色发展新标杆!
为助力园区企业早日投产达效,团队主动加压,将工期目标提前。在建设高峰期,项目部实行“5+2”“白加黑”工作模式,管理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。最难忘的还得是设备安装阶段,团队采用“模块化预制安装”工艺,提前在车间完成设备组装,到现场直接吊装,效率提升一倍。这种敢闯敢试的精神,赢得了业主方的高度评价。
团队始终秉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在抢抓进度的同时,严把质量关。在这场攻坚战中,团队用专业破解困局,以坚守诠释担当。目前,项目已正式通水进入调试运营阶段。这座日处理能力达20000吨的现代化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,将成为守护渠江水环境安全的重要屏障,为成渝地区共建“绿色经济圈”注入新动能。
项目成功竣工验收
广安新桥化工园区污水处理项目二期建设项目总投资2.23亿元,占地约70亩,建设内容涵盖污水处理建构筑物、污水处理设备、厂区道路及污水管网等。项目作为经开区新桥化工园区配套污水处理厂,主要服务化工园区上游企业,是广安经开区“挂图作战”的重点项目。项目于2023年7月正式开工,已于2024年10月31日完成竣工验收。项目建成后,极大改善渠江水环境质量,为园区绿色经济循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,标志着新桥化工园区在提升区域污水处理能力、改善水质环境、促进园区绿色生态发展方面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。从“风险项目”到“示范工程”,团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建设者的责任与担当。他们以匠心守护绿水青山,用实干服务国家战略,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宏伟画卷上,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!